本文转自:呼和浩特日报
讲述文物里的狂放故事
——评《华戎所交一路会——敦煌博物馆》
■路索
敦煌,丝绸之路上的一颗宝珠,带着独到的外乡风情,历经千年风沙,不褪其色。
拿起敦煌,最受东谈主追捧和向往的是莫高窟,是那斑驳损毁又魔力永存的飞天壁画、彩塑雕像、告示经卷;敦煌,还有被游东谈主铭刻心骨的鸣沙山、白马塔。除了这些“热点”美丽,还能提及敦煌一二独到之处吗?
《华戎所交一路会——敦煌博物馆》这本书,让读者看到了不相同的敦煌,丰富、甘醇、包罗万千。这本224页的书先容了敦煌独到水灵的历史古迹遗迹和敦煌博物馆的馆藏珍品,承载了敦煌的历史风情,用文艺范所有这个词的话语,深切浅出地将敦煌异常的当然环境、进犯的地舆位置、各样的民族习气、复杂的历史程度、伫立在大漠的历史古迹遗迹以及多数珍稀文物娓娓谈来,文笔独具作风。书中还有敦煌博物馆商榷员提供的文物和古迹的大幅高清彩色插图,通过全幅能够拉页的方式,让读者直不雅感受到了敦煌历史文化的魔力。
这本书最艰难也最出彩的小数是,一个古迹一个单篇,一个文物一段笔墨。每个单篇配以对应的古迹文物图,在先容方式上详略稳当。讲古迹,便从地舆位置、表象东谈主文讲起,再讲历史建置与沿革,终末落脚到现代古迹遗迹保护责任的建树能够兴味上,逻辑明晰。讲文物,用两三句话空洞文物形制范围、容貌材质、出地皮和出土年份,三言两语,使读者对文物的基本信息一目了然。讲文物的历史容易堕入无聊、深重、禁止难解的逆境。这本书很好地回避了上述问题,从基本信息带出古籍纪录,佐以史料却不限于史料。虽有古籍引文,但紧跟自后的是用讲故事的话语对引文进行翻译息争构。比如,讲“《风雨诗》简”,书中先先容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妍丽璀璨,再将文物上的笔墨进行展示。
“日不显目兮黑云多。月不见视兮风非沙。从恣蒙水诚江河……”读者读到这些笔墨,容易产生不解是以的嗅觉,毕竟汉朝和咱们相隔多年,写在竹简上的这首诗的配景也无迹可寻。不了解前因效果的读者,当然不行读懂这首诗背后的故事。然则,本书在讲这个文物的期间,诗歌原文后紧跟笔墨解读:“2253号敦煌汉简,乃东汉前期屯田戍边的佚名士卒随心创作的一篇无题汉赋。谏赋以戈壁大漠诡怪状况为对象来写景状物抒怀,苦涩、怨恨而不失粗糙,通篇一语气个东谈主身世之感、时势生涯之惑,信得过反馈了西陲边塞戍卒重荷的军旅生活。品察该简牍遗文,口头上以‘兮’字为衬,通篇句句押韵,话语上丰辞缛藻、鼎力铺陈,艺术手法上体万物之情、穷极声貌的夸张。因此,从文学史体裁嬗变的角度看,该简牍遗文当归入汉代小赋。”
解读专科而不失文艺气味,使读者在感受千年前竹简诗词的同期,又取得了诗歌赏识的审好意思体验。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东谈主。”千百年来,无数游子浪客路过阳关,吟哦此诗。对于“敦煌两关”(阳关、玉门关),对于大漠孤烟与戍边沉寂,对于沙漠中渐渐而行的西域客商,敦煌总有说不尽的狂放故事。这些故事,被浓缩在一派片竹简、一张张告示、一个个模制花砖中;这些故事有着狂放的文物称呼:墨书麻纸、一棵树烽燧缉令简、《紫薇垣星图》和《占云气书》……这些文物带着解不开的谜团,被《华戎所交一路会——敦煌博物馆》徐徐诉说着。
打开这本书,读者仿佛跻身于洒满斜晖的戈壁上,那汉代长城烽燧的一角,将“立地再会无纸笔,凭君传语报祥瑞”细细吟哦。读者又仿佛亲自走过了“春风不度”的玉门关,看历经黄沙打磨的烽燧,在夕阳中熠熠生辉。打开这本书,摩挲着一张张文物图片,铜鸠杖首静默地摆在敦煌博物馆里,看起来单薄却令东谈主对权益远而避之;托山力士被描摹在砖上,高举着坚实的臂膀,将以前好意思好的愿望承载。“河图洛书”“紫薇垣星”,千年前,古东谈主的狂放也曾波及寰宇,在漫天银河中,占卜或祈愿,将但愿寄予在异日。
东谈主,因知来处而邃晓;文物,因载历史而珍稀。往复之间,远看敦煌,飞天的唯妙身姿依然魔力无限。在飞天除外,在一册小小的书中,敦煌将张含韵精心捧出,送给众东谈主,留给异日。